湖南桃源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潇湘晨报】植物界两型“神器”,可将粪水变清水
作者: 匿名 更新时间: 2014-12-26

 形状很像狐狸的尾巴,绿油油地在湿地中成片生长,又因为鲜嫩肥美而成为生猪最爱的“主食”……在长沙县白沙镇锡福村的一块规模化养殖户养殖污水处理示范工程边,潇湘晨报记者见到了这种“两型植物”:绿狐尾藻。

  12月19日,在省两型办召开的《清洁低碳技术推广案例汇编》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润林介绍说,“经过绿狐尾藻净化的水,都远远低于国家执行的养殖废水标准,其中绿狐尾藻湿地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磷去除能力达97%至99%”。

  净化氨氮和磷,无物种入侵风险

  绿狐尾藻对湿地水体强大的脱氮除磷功能,这还源于一个养殖户尝试后的意外发现。

  “之前,长沙县白沙镇的一位村支书,来我们研究所看了绿狐尾藻之后心想,这东西这么好,拿给养猪的试一试,就开始在一个养了20头猪的猪场进行实践。两年后养猪场的黑粪水净化成了清水。当时我们也很意外,后来就觉得这个可以推广了。”肖润林说,研究发现这个植物中的“净化精灵”,构建了有效减控养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氮、磷等污染物的“绿狐尾藻湿地污染物消纳技术”。

  “来自南美的绿狐尾藻能高效去除水中有机物、氨氮等。”肖润林说。在绿狐尾藻生态湿地,潇湘晨报记者见到经绿狐尾藻净化后的粪水已变清,闻不到一点臭味。 

  来自南美洲的植物是否有生物入侵风险呢?肖润林介绍,绿狐尾藻是200多年前作为水体景观植物从南美地区引入我国的,我国南北均有栽培。绿狐尾藻在自然湿地中常受水花生、双穗雀稗等恶性杂草和斜纹夜蛾等害虫毁灭性伤害,很难成为优势种群,在旱地也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其生物入侵风险极低。

  富含粗蛋白和粗纤维,还是一种好饲料  

  绿狐尾藻湿地系统具有建设工程投入少、用地不多,系统运行简便、管理低成本、稳定可靠、经济效益高等诸多优势,突破了养殖污水生态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长期面临的技术瓶颈。

  与此同时,绿狐尾藻适应高氮磷的水环境且生长期长、生物量大、氮磷吸收能力强;根系具有泌氧功能,从而赋予湿地土壤微生物系统以高效的化学需氧量降解和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功能;营养价值高,是优质饲料和绿肥。

  肖润林介绍,在江浙地区,绿狐尾藻已经成为很多“草猪”养殖户最青睐的养猪饲料,“绿狐尾藻粗蛋白含量17.0%、粗纤维含量36.9%,且富含饲料中必需的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将绿狐尾藻打浆后拌入一定比例的玉米粉等原料,密封发酵7-10天,可研制成绿狐尾藻猪饲料、鸡饲料、鸭饲料、牛饲料等。用该饲料养殖的动物肉产品具有特有的清香,深受消费者喜爱。”

  【相关新闻】利用生态阻控植物解决污染问题  

  省两型办介绍,近年来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一直都着力于推广农村畜禽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湖南省也被列入国家畜禽粪污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

  截至目前,湖南省已经整合资金2.16亿元,启动实施400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的粪污专项治理,并优先应用“种养结合、就地利用”的循环生态治理模式,年内完成10个清洁养猪示范基地和100个农牧一体化养殖场建设。2013年,湖南省畜禽养殖COD、氨氮的排放量较2010年分别减少8.2%、7.87%。

  就具体项目而言,在长沙市白沙镇已经建设有养殖废弃物和生活污水集中生态净化处理示范工程,该工程依靠绿狐尾藻等生态办法集中处理农户生活污水及500头分散养殖存栏生猪的养殖废弃物,目前的出水口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原载于《潇湘晨报》 2014-12-21 A02版 湖南•时政)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tya@cern.ac.cn TEL:010-5245666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